教育家办学实践中国行(福州站)暨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5-07-20 供稿单位:光明社教育家 动态浏览次数:135

7月19日,教育家办学实践中国行(福州站)暨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家·大国良师管委会发起,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大国良师网、求实求新文化中心等单位承办,旨在传播“双高计划”建设学校的新经验,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更多高职院校朝着“双高”方向努力,为新一轮的建设提质增效凝聚共识、贡献良策。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巡视员王家勤、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李功毅、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理事长俞飚致辞。

王家勤表示,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急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的大局,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

王家勤


李功毅提到,第二期“双高计划”的实施,扩展了高职院校的受益面,让不同发展阶段的职业院校获得支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整体性和持续性的推动力。教育家杂志社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重点关注领域,通过开设相关栏目,举办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为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与全面提升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李功毅



俞飚介绍,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为学生和社会做有价值的教育”这一定位,在产教融合方面持续发力。他将民办职业教育比喻成大象,只要给其一个支点,就能在职业教育的广阔舞台上起舞,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与强大的潜力。

俞飚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围绕“推进职普融通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作主题报告。胡卫指出,普职融通并非仅关乎职业教育,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树立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把握规律、进行全局性谋划。普职融通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是并立而非对立的关系,各类高校都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学以致用。

胡卫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校长林土水结合学校实践,探讨了破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路径。林土水认为,高职院校要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两个方面发力,比如构建“专业/课程+认证+比赛+创造实践”创造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创造思维与能力;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根植区域产业,动态优化专业结构等。

林土水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石忠在“新一轮‘双高’建设与发展差异化策略的思考”主题报告中指出,首轮“双高”存在攀比标志性成果、忽视内涵特色培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高度趋同的问题,“双高”院校应从类型定位、专业群建设、服务功能、治理与文化建设四方面进行差异化发展,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集中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和服务领域,并提高办学适应性,灵活对接区域产业链和技术变革要求。

石忠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专委会秘书长周潜,分享了数字化趋势下职业教育推进人工智能的路径。他强调,教师要提升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既要具备相应的内容知识和技能,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与合理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参与AI设计、开发相关教学系统,构建结合教学知识的个人知识库,明确项目化教学中可运用的人工智能教学工具及两者结合方式。

周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春春围绕“以‘双高’建设引领高职院校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主题报告。她提到,新一代大学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甚至文化等边界,其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成长路径。基于此,职业教育要面向终身教育,确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同时关注自身内涵建设和发展质量,对接地方产业、区域战略、国际交流与民生需求。

王春春


九江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汤泾洪阐述了“双高”遴选标准的变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评价标准、办学理念、主体范围、外部环境、建设重点等多重挑战。其中,他认为,职业院校要重点关注专业群适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将数字化建设实现融入与赋能的程度。

汤泾洪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云梅以学校的实践分享了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的特色经验,一是携手世界龙头企业,共同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二是创建新能源专业新组织,引领全国新能源专业发展;三是数字化赋能教与学,建设服务学习型社会;四是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五是以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助推中国职教“走向世界”。

李云梅


圆桌论坛环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朱范鑫、贵州交通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再豪、林土水就“如何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王湘蓉主持会议


朱范鑫认为,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需要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向赋能,即要与企业共同管理,定期评估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共同育人,将工匠劳模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共建专业,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活页式教材;共享资源,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

杨再豪提出了四个融合,即秉持开放理念,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培养融合,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全链条;机制融合,与国家政策接轨的同时打通企业合作通道。他强调,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融合是路径,人工智能赋能是关键。

林土水表示,要增强校企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需要依靠共同的价值使命,并优化合作机制,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需求,选择适合的合作模式。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产定教,并做到适度“超前”,用未来技术观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7月2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副理事长赵伟,从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两个维度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理研究。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人民观、人才观、职教观,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核心是人民观或人民至上的科学论断,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底层逻辑,就是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赵伟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科荣分享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他提到学校紧扣纺织服装产业链布局专业,聚焦服务国家“制造强国”等战略,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专业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了专、产精准对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以契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群推动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等五金建设。

刘科荣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廖列法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劳动市场经历结构性变化的同时,也在重构教育教学。基于此,职业教育的新形态应是——学校主动、教师主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人工智能混合协同,并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情景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廖列法



此次会议公布了“寻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活动结果。李功毅表示,85篇入选的优秀案例精准回应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广大职业院校明确发展路径、实现提质增量提供了学习借鉴价值。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副校长崔秀丽、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小平作为优秀案例获奖院校代表,作经验分享。

“寻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活动


崔秀丽提到,学校在职业教育信息2.0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职教创新为核心,构建了智慧教育体系,一方面推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以智慧教研、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为框架,构建全流程数字化育人生态。

崔秀丽


吴小平分享了学校在数智化转型方面的探索,通过创新应用智慧教育平台、承建产业人才供需平台、推进国家VR基地建设以及加强智慧大脑建设等四大举措,推动学校职业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有效赋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

吴小平

学校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滨海大道999号